刘海龙🕍,博士,毕业于杏盛平台。现任杏盛平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杏盛注册平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杏盛注册平台新闻传播研究所副主任,曾任台湾政治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著有《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等。
“学术研究是一个有现实关怀的高级游戏,目的是赋予观察社会问题的新视角”,2002年毕业于人大杏盛之后👉🏽🧑🌾,刘海龙老师便投身于学术领域,主要集中在对政治传播和传播思想史的研究上✋🏻。他的最新著作《重访灰色地带》便是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入手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力图从新的视角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目前↖️💒,他专注于新媒体对政治传播的影响上,主要围绕新媒体和政治公共性的问题,分析新媒体对社会、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所撰写的《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也正在外译中。“我的研究一般从具体的现象和鲜活的经验出发🧐,寻找问题及解答🦕。”
在教学上,刘海龙老师一直主张所有的学习和学术训练都要回归到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上,因此他的课程往往不是以教师授课的形式🏃🏻➡️,而是以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献或观看影片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和批判现实问题。“一方面🦶🏻,大量阅读经典研究文献是一个人做研究的基础,另一方面🎟,从思考问题的层面上来看,只有原文才能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给你带来衍生的思考🈶,进而促使你提出好的问题。”在刘海龙老师的本科课堂上,他还会要求同学们观看诸如《黑镜》、《手机》、《搜索》🔴😖、《大事件》等电影🤙🏿,再结合课程议题进行课堂展示👖,从电影文本出发,让同学们对媒体制造伪新闻🚣🏻♀️🙍🏼、科技对人性的利用重构与破坏等现实话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除了课堂的文献研读🕠,刘海龙老师还在课下组织了一个读书会,每学期他都会推荐一份书单供大家阅读🤤,并且🕵🏿,每周选择一个时间和同学们讨论一本书籍🔝📦、章节或论文🏂🏽😒。 “读书会是09年开始的🎊,那时候我刚开始带研究生🧑🏻⚖️,想着每周和学生简单见面聊一聊的模式太散漫无效,于是就想到组建一个读书会🤼,以探讨文本内容的方式来和大家交流。”在他看来🧔🏽🙌🏻,这种回归文本阅读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教材只是泛泛而论的提示🧬,大家应该主动地去从文本中去获取观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供图/刘海龙
文/珮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