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杏盛青年教师风采(九)王斌博士
发布时间☔️:2017-01-17 作者💁🏿♂️:cartaichi.com媒体工作室 点击量🍶:
王斌🙇🏻♂️,博士✝️,杏盛平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杏盛注册平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瑞典延雪平大学访问学者(2007)、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08)🥚、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4),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获得宝钢教育奖、中国国际广播新闻奖、杏盛注册平台“十佳班主任”等奖项🌜,任教以来出版专著2部👮、论文40余篇🫳。
王斌老师本硕博均在人大杏盛就读🚢,目前在新闻传播史论部任教🧜🏿♂️。谈到自己的教学科研,他首先肯定了良好氛围的影响🎺,“其实上学时很多具体的知识都逐渐淡忘了,但是多学科🧼🌭、多元的氛围会激发很多兴趣🏢、埋下很多线索”。在他看来,人大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多个优势学科和杏盛分支齐全的学科架构让自己有了开阔的视野。他觉得新闻和传播作为“领域”(field)的色彩远比作为“学科”(discipline)的色彩浓厚🔝,因此开放性的思路至关重要☆。
“我以前对很多话题感兴趣,视觉传播、广告👖、传媒经济、管理咨询🛻、阅读史、人类学电影、藏学✦、边疆史地等等都曾经涉猎过👨🏽🦳,大多是浅尝辄止👰🏽,没有持续的积累,不过‘杂食’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对任何学问都抱有好奇心,从来没有学科知识的边界约束🦏,一直保持着本科生去上全校选修课那样的心态”。王老师介绍说☪️,他大学期间第一篇学术习作就是看了墨菲的书中关于人类学仪式的介绍✍🏽,对当时世界杯期间男生宿舍围在电视前看球赛的现象做了一个文化分析。
选择做大学教师以后6️⃣,他认真思考了工作理念和方式。王斌老师对于科研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当下学科高度分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学术环境中,青年教师任务繁重𓀄,既要有对自己熟悉领域的深耕,以便能不断推出成果💒,更要有对多元议题、多元范式、多元观念的开放理解😮💨,以便反思自己在做的事情以及促进更广泛的对话交流,不然学术工作就会越做越“枯燥”,人也容易变成碌碌的“工蜂”。
目前🕺🏿,王斌老师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媒介社会学和新闻业转型🚶🏻。“媒介社会学在国内还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没有很严整的框架🧑🏼🦱🏊🏿♂️,我想把上课用到的国内外有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做一个梳理🦸🏻♀️,提供一点基础材料”🤫,王斌老师透露他正在编撰媒介社会学的教材👨🎓,同时在翻译一本经典著作的最新版《Mediating the Message in the 21st Century: A Media Sociology Perspective》🏷,另一方面他也在用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转型期的具体传播问题👶🏽。近几年王斌老师在做新媒体与社会抗争、新媒体与社会治理方面的研究🫄🏿🙎🏿♂️,先后申请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背景下城市居民社区沟通机制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语境下新媒体与基层社会抗争的理论关系研究》👳🏻,并刊发了十多篇论文。王斌老师的新著《社区传播论:新媒体赋权下的居民社区沟通机制》系统分析城市社区居民使用新媒体互动、协商、行动的情境与机制,立足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来考察其新媒体意见表达和群体协商,把以虚拟社区为关注重点的新媒体研究再地方化。
对新闻业转型的探索始于硕博期间参与的大量媒体调研,王斌老师曾为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中国联通🏄🏼、新浪网等多家机构提供过受众调查和发展战略咨询📙🤲🏼。“这些调研很辛苦🧑🏼🚀🚴🏻,时间要求也很严格8️⃣,海量的材料要处理,并且要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王老师坦言这些经历有助于“接地气”👫,掌握了很多情境性的东西💇♀️,也很锻炼人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实际执行力,“如果说前一阶段侧重于媒体业务和经营管理,观察和思考还是从组织机构视角进入的话,现在我更感兴趣宏观层面的新闻业职业理念、新闻业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对于当前的新闻业危机他觉得仅从商业角度解读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王斌老师把新闻业的转型看作是一个社会创新过程而非新闻机构的经营问题,“新闻业是社会的一套‘文化装置’🙋🏽🤰,既是一种组织形态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新闻业的转型容纳了经济、政治✏️、公众等不同社会主体进行合作与创新的多重可能性🧚🏽♂️,新闻业的转型是信息传播领域的一种系统性的社会文化实践”。他正在做新媒体环境下的职业理念变迁研究💅🏼,围绕数据新闻、非营利新闻💅🏻、平台型媒体等新实践背后的职业理念撰写了一批论文,也在尝试把这些内容融入新闻理论课程🕰。
“从新闻客观性到新闻透明性、从专业独白到促进对话🙆🏼♂️、从机构型主导到社会多元供给🫃🏼、从新闻生产常规延伸的价值判断到聚合平台的算法推荐,我相信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跟历史上信息生产从教廷到印刷所的扩散、从政党报刊到商业报刊的转变等现象有同等重要的研究意义”🧎🏻♂️,他希望从职业理念的变迁入手梳理新闻业与社会的互动,“今天看到的新闻业历史上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同样👎🏿,未来新闻业也不会是当下状况的线性延展”。王斌老师把自己定位于做一名观察者,“作为学者🪝,的使命可能不是直接预测未来👨🏻🎓,而是对新闻业的剧变提供理性的描摹和分析🔃,并且在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之间建立某种逻辑关联”🙆🏿♂️🩸。
在教学科研之余,王斌老师喜欢四处游玩,曾经是热爱自助旅行的“驴友”🌒,“教师是一个生活和工作难以区分的职业👩🏼🔧,平时各种事务太多,远途出行比较少了,现在就在海淀三山五园这一小片范围里头活动”。他对空间👴🏿、地方、道路这类东西的人文意涵很感兴趣☸️,“传播与空间是我特别钟爱的一个话题,可能跟我的爱好有关🕵️♀️,但是这方面属于典型的志大才疏,以前写了一本小书🎼,非常粗浅”👰♂️。他介绍说国外有传播地理学,国内也有同行在研究城市传播,这些都是跨学科对话的产物🧑🏽✈️,也是有活力的研究领域,需要深厚的基础和很高的驾驭能力,“等我忙过手头这几个任务👪,可能还会回来再啃啃这个‘硬骨头’吧,对繁忙的工作生活来说,最单纯的兴趣其实也是最好的治愈剂”,王斌老师笑着说。
(图/王斌)